2020-2021年五校聯考高二語文作文解析
一、對材料的理解
①文化傳統與家國情懷
“篳路藍縷,以啟山林”的典故,源自楚國的建國史和發展史,屬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范疇;“辛亥首義”屬于革命文化的范疇;抗洪精神和新冠抗疫屬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范疇。這幾則材料都蘊含了“家國情懷”這一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。
②奮斗精神與青年擔當
武漢的“發展史”是一部“奮斗史”,這一觀點闡釋了奮斗拼搏精神的重要意義。材料第二段舉例論證了這一觀點,給考生以直觀的感受和思路的啟發。革命志士、抗洪戰士、最美逆行者的事跡蘊含了“青年擔當”這一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。
二、對觀點的理解
①二元關系與審題重心
材料有兩組二元關系:一是“發展史”與“奮斗史”之間的關系,二是“歷史災難”與“歷史進步”之間的關系。結合作文題目中關于主題的任務,第一組關系最終指向第二組關系,作文審題的核心應是對恩格斯名言的理解。
②辯證思維與作文立意
作文任務要求以“災難與補償”為主題寫作,考生可以結合恩格斯名言來理解“歷史災難”與“歷史進步”之間的關系:表面上,歷史災難會阻礙歷史進步;實質上,歷史災難能促進歷史進步,也就是恩格斯所說的“補償”。
理解“補償”,就是既要承認災難對社會的消極破壞作用,更要肯定災難對社會的積極促進作用,學生應根據這一辯證關系立意,并鼓勵大家發揚擔當精神,為民族復興而奮斗。